十博国际唯一官网

新闻动态

5×4还是4×5?孩子课本懂,做题就栽跟头?很多家长查完根源才恍然大悟!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1:40    点击次数:78

文|凝妈悟语

数学新教材改版后,乘法算式的书写顺序要固定,这一调整曾引起不少家长的热议。

以往孩子可能随意书写的乘法算式,现在有了明确规定——需要将相同加数写在前面,个数写在后面。比如5个4相加必须写成 4×5 ,而不是 5×4。

不少家长担心这会增加孩子的学习难度!

不过,实际发现,孩子理解课本上的基础概念并不算难事,但面对稍复杂的题型就容易束手无策。

所以,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!

在基础认知层面,孩子对乘法的理解往往比较扎实。

当看到 4+4+4+4+4 这样的加法算式时,他们能准确判断出是 5 个 4 相加,进而写出 4×5 的乘法算式; 遇到 “每盒有 4 个书签,6 盒一共有多少个” 这类直白的问题,也能清晰知道是求 6 个 4,正确列出 4×6 的算式; 即便给出下面这样一张图片,孩子也能通过圈画,成功转化为 “2 个 5” 的表述,写出 5×2 的乘法算式。展开剩余86%

可一旦题目脱离这类基础模式,加入更多生活元素或特殊条件,孩子的解题思路就容易 “卡壳”。

1、生活常识类问题

这些问题常常让孩子 “找不到线索” 而犯错。

比如 “每个油旋 3 元,张阿姨买了一份,需要多少元?”

这道题,既没有明确出现 “个” 这样的数量词,又涉及钱数的计算,孩子很容易混淆 “相同加数” 和 “个数”。

不少孩子会把先出现的 “3 元” 当作 “个数”,错误地列算式。

实际上,只要结合生活常识,再数一数,就能发现 “一份油旋” 是 6 个,题目本质是求 6 个 3 是多少,正确算式应该是 3×6=18(元)。

对成人来说,通过单位判断 “求什么” 再确定书写顺序是本能,但孩子需要反复引导,才能建立起 “生活场景 — 数学逻辑” 的关联。

2、打破常规的题目

这类题目则会让孩子 “不敢判断” ,从而失误。

“一只手有 5 根手指,两双手有几根手指?”

孩子知道一只手 5 根手指,一个人有两只手,会想当然地认为 “两双手就是两只手”,错误地理解为求 2 个 5。

其实,孩子的困惑源于对 “非常规表述” 的陌生 —— 生活中很少会说 “两双手”,更多是说 “两个人的手”,这种打破日常认知的表述,让他们不敢跳出固有思维,正确判断 “两双手是 4 只手,求 4 个 5”。

这也提醒家长,平时要多引导孩子接触不同形式的表述,避免思维固化。

3、文字描述模糊的题目

这类题目考验的是孩子 “抓关键信息” 的能力。

“做 1 个风铃用 6 个贝壳,做 3 个风铃用多少个贝壳?”

这道题中,“个” 既修饰风铃,又修饰贝壳,孩子很容易因分不清 “求什么” 而列错算式。

实际上,题目最终问的是 “贝壳的数量”,关键信息是 “每个风铃用 6 个贝壳”,3 个风铃就是 3 个 6,正确算式应该是 6×3=18(个)。

这类题目需要孩子学会 “过滤干扰信息”,找到问题的核心,而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培养。

4、隐含条件类题目

这类题目最容易让孩子因为 “忽略细节” 而丢分。

博物馆门票问题就是典型例子:成人票每人 6 元,儿童票每人 4 元。

第一道题 “乐乐和他的 5 个同学去参观,买门票需要多少钱?”

孩子往往会忘了把乐乐自己算进去,误将人数当成 5 人,实际上总人数是 6 人,应求 6 个 4,列式为 4×6=24(元)。

第二道题 “果果和爸爸、妈妈一起去,一共花了多少钱?”

孩子又会只注意到 “两个大人”,忽略果果是儿童,错误列式为 6×2=12(元)。

正确的应该是 1 个 4 加 2 个 6,即 4+6×2=16(元)。

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,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,且容易被表面信息吸引,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缺乏敏感度,需要通过针对性训练提升细节把控能力。家长该如何助力孩子的乘法学习?

看到孩子能理解课本知识,家长往往会放松警惕。但是实际应用能力的不足,才是影响孩子数学学习的关键。

如果说课本知识是 “一滴水”,那么考试和实际问题就是 “一片大海”!

要让孩子在 “大海” 中从容应对,就需要兼顾 “生活体验” 和 “题型练习”,二者缺一不可。

只让孩子观察生活,却不明确 “出题点”,孩子无法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解题思路; 一味让孩子刷题,脱离生活实际,又会导致孩子理解不透彻,遇到新题型就 “翻车”。

过去很多人反对刷题,认为这是 “机械学习”,可对大多数非教育专业的家长来说,我们无法精准把握所有考点和题型,而刷题恰恰是让孩子接触不同出题形式、熟悉解题思路的有效途径。

当然,这里的 “刷题” 并非盲目做题,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,结合生活场景讲解,让孩子明白 “题目背后的逻辑”,做到 “做一道题,会一类题”。

乘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理解基础概念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自如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。

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:

日常多带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乘法场景,比如买水果时算总价、分零食时算数量,让孩子感受 “数学就在身边”;

做题时引导孩子先 “读题找关键”,圈出题目中的数量、单位和问题,再分析 “求几个几”;

遇到错题不要只讲答案,而是和孩子一起复盘 “哪里错了”“为什么错”,逐步培养他们的解题思维。

写在最后:

新教材对乘法书写顺序的调整,本质上是为了让孩子更清晰地理解乘法的意义。

我们不必过度焦虑,重点在于关注孩子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。通过生活体验积累认知,通过适度练习熟悉题型,孩子才能真正掌握乘法,在面对各类问题时游刃有余。

发布于:山东省